网络讨论中,一个常见错误,就是以讨论“个例”的思维方式来探讨社会问题,导致很多无意义争吵。“个例”与“社会”的区别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到某中学演讲,勉励一个乖巧的孩子:你要努力学习,争取拿全年级第一。这是“个例”,这么讲没任何问题。可假如我是对全班同学说:你们都要努力学习,争取个个拿全年级第一。那必然哄堂大笑。

社会问题涉及广大群体,对个体有效的方案,于群体往往无意义。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男孩讨不到老婆,你可以鼓励他赚钱、健身、帮他张罗相亲,这些方法均可能奏效。但假如你面对的问题是“中国3000万底层男性讨不到老婆”,那以上方案均告无效。因为该问题的实质在中国适龄女性人口比男性少3000万,你使出浑身本领让一个男孩讨到老婆,也仅仅意味着多出另一个男孩打了光棍。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停止计划生育、宣传男女平等,与处理个人问题完全不同。

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激烈争论中常被遗忘。

微博上经常围绕琐事激辩,一个穿得比较清凉的单身女孩在大街上遭遇强奸犯袭击。一批人说:治安太差,应该增加警力。另一批人反驳说:远水不救近渴,女孩子应该穿严实点,平时学点防身术,以免成为强奸犯的目标。于是两边就吵起来啦。

他们意识不到,双方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对于受袭女孩个人来说,留意穿着、学习防身术,可能行之有效。但对年轻女性公共安全这个社会问题来说,改变穿着的效果就很可疑,因为强奸犯的欲望需要释放,总会盯上一个目标。你穿严实了,他会去找另一个女孩,强奸案总数不变。所有女孩都裹严实?先不说效果如何,成本就无法负担。作为个人,可以主动支付成本改变行为,比如花钱去学防身术。但群体是无法主动改变行为的,除非施加外力——加大宣传,并提供学习防身术的补贴,但这样做,成本就远高于多雇几百名警察巡逻了。

上网墙很高,翻不出去。花钱买梯子,苦练翻墙本领,可以解决个人问题。但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墙的目标是拦住固定比例(如99%)的人,这么干的人多了,墙一升级,以前的方法又都失效。

钢厂效益不好,你失业了。转变观念,学习知识,积极转行找工作,可以解决个人问题。但如果萧条的是整个行业,几十万工业失业,那这类建议就毫无意义。因为可供转业的工作机会就这么点,且群体行为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是无法改变的。尽快发放失业保障金才是有效方案。

分清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越不具备特殊性的,越可能是社会问题。超温失效疫苗案是个典型例子,责任人没啥背景、学历很低、运营手法也平平无奇,这种样例就很容易复制,可能普遍,此案说不定只是冰山一角。而若对方是高官子女,倒反而未必值得关注,因为通常是特殊个例。

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执行人都不同,如果社会治理水平低下,导致群体受害的问题不能在社会层面解决,那就只能个人解决,成本将极其高昂。控制不了几十家工厂的排污,导致几百万人戴口罩、买空气净化器、频繁送小孩上医院治支气管炎。控制不了几家奶粉厂商的质量,导致几千万人生了小孩后像蚂蚁一样地从海外搬奶粉。此时成本便高不可攀了。

 

来源:http://zhuanlan.zhihu.com/huyou/20669021
作者: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