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475702?plg_nld=1&plg_uin=1&plg_nld=1&plg_auth=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

如何看待今年起国考仅面向体制外招录?

这是搜狐新闻对此次国考的解读:m.sohu.com/n/423182839/?

双通道报考避免“虹吸效应”

中公教育公考专家分析,仅面向体制外人员招考也因此成为这次“国考”的一个重大特点,更是公务员考录工作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遴选”和“公考”两大公务员录用渠道从此泾渭分明,体制内的在职公务员和体制外的应届、社会考生在考试中不会再狭路相逢,而且将是井水不犯河水。

“双通道”的确立和分开,使得不同类别的考生报考渠道更畅通,也能避免中央机关和中心城市对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人才的“虹吸效应”,使公务员队伍结构更加均衡合理。

据预测,在国考示范下,分别招考的制度安排势必向省级以下延伸,“省考”中也有望不再招录基层公务员,而是通过遴选来选拔,这对两类潜在报考者事实上都是利好,每类考生都排除了一批对手,报考渠道更畅通。而对于社会考生来说,更是排除了众多具有公务员经验的强劲竞争对手,可谓天降福音。

单独招考基层公务员有利于避免层级和地域之间的人才“虹吸效应”。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往高层机关和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走,造成越需要人的地方越留不住人,这种“虹吸效应”对于基层机关工作开展和地区发展十分不利。而通过这次国考新规,锁定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渠道后,可使公务员在单位相对稳定地长期工作。

——————
此举是否会造成更少人报考艰苦基层地区,以及更多基层公务员辞职?毕竟遴选能提供的职位比公考少多了,考试内容也很不一样。不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是很爽的,又能参加公考又能参加遴选,还有专门岗位能报考。
只是作为基层公务员看这公告相当辛酸,不想在他乡工作到退休,大概只能辞职回家乡找工作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来源:知乎

大青果的小药丸又出了新口味。

虽然此事早在意料之中,但规定真的出台,还是不免震惊。

之所以说在意料之中,自然不是能掐会算,而是迹象相当明显:2012年以来,各地公选领导干部从急剧减少到基本完全叫停,就反映出一种大的趋势:不以考试成绩而以组织评定录用人才。这实质上是从科举制向九品中正制的复归。国家公务员考试停招已在职公务员,只是这种趋势的延续。

此举的目的,是加强基层组织,特别是其主要领导的权威性。以往,通过在考试中强调“基层工作经历”,大批基层公务员得以进入更高级机关,实现晋升。但如此一来,基层领导的权威就受到削弱了。

举个例子,某县国土局某年招入两名大学生,小刚每天早来晚走,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溜须拍马样样积极,小明朝九晚五,只干分内事而不管其余。两年后,小刚成了办公室副主任,副股级干部,小明考进了国土部,不久做了副科级干部。你看,这种导向势必造成公务员队伍人心浮动,也令实权领导不满,这些不满情绪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上层,从而推动政策变化。

但是,这样改完之后,实际上让人心更加浮动了。以前在基层工作,好歹有鲤鱼跳龙门的出路,公务员考试虽有不正之风,但已经是体制内最公平的方式了。现在代之以各类“遴选”,实际操作中既需要下级机关推荐,又往往采用先借调后遴选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关系运作,同时,在人员流动上存在地域和系统的局限。

结果造成,公务员考试成了一考定终身,报考的单位、职位如果与本人意愿差距过大,很难得到改换的机会,而由于政府机关的保密性和封闭性,应届毕业生报考时又哪里会知道单位和职位对应的实际工作呢?

另外,公务员的待遇本就相当低下,之所以还会有那么多优秀大学生每年报考,无非是组织一直以来坚持的一条原则:几乎完全从体制内选拔官员。今日之吏乃明日之官,晋升是体制内几乎唯一的合法激励方式,现在把这条途径都逐渐阻断,那么简直就是把优秀人才往体制外赶。想想看,按现在的政策,在家里无业混几年就算几年基层工作经历,可以报考中央各部委,而一个为党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几年的年轻干部,反而无法报考,这是怎样的荒唐?以后基层单位哪里招得到优秀的人才?

最后,取消了相对公平的考试途径,而以长官意志和组织评价作为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长期看,无非是助长官场腐败。

至于一些人担心的会造成九品中正制下必然的政治门阀和阶层固化倒是不用想太多。公务员的铁饭碗连平均月薪2w的知乎侠都看不上,赵家人哪里看得上呢?

——————

失眠中接着用手机说说为什么基层政府留不住人。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不知哪位老兄脑洞大开,用一级政府比照一级机构设置行政级别。例如所谓的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但实际上所谓的部厅处只是政府所属部门、部门内设机构而已,和一级地方政府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是这么一搞,就是以下结果:
国部局处科
省厅处科
市局科
县局股
镇股

在这种对应关系下,基层的地位被大大压低了:一个县委书记,不过是个正处级,但一个大一点的县会有上百万人口。一个镇党委书记,只是个正科级,而强一点的镇,会有几百亿的GDP。

相反的是,中央和省级直属机关的地位被不适当的抬高了,所谓中央部委看门大爷都是厅级当然是个笑话(其实也不一定,北京返聘的老干部藏龙卧虎),但部委一般有个机关事务管理局,实际工作就是个物业公司而已,但是个地市级的架构。而在这些大机关里,论年资几乎人人都能爬到正处级。

这就造成了首都和省城高官云集。但这无非是两个结果:要么是本应当有能力担任市长的干部被安排去管个小小的机关事务管理局,搞点后勤工作,要么是这个管后勤的局长下派担任相当于市长的职务,无论如何都是荒诞的。

实际上,组织部门对各个岗位的成色也是心知肚明,一个正处级的调研员就算有再硬的关系,也不可能直接平调去当县委书记,就连正处长、副巡视员也很难直接去当个更低的县长。但一个县委书记再怎么说,都只是正处级干部,也得一步一步走,而基层由于层级已经到底了,只能把一步分成N小步,走起了小碎步。

举个例子,一个35岁的副县长显然是政坛新星意气风发,然后假设每次换届都能进一步,结果是这样的:40岁任县委常委,45岁任县委副书记,50岁任县长,55岁任县委书记,然后60岁就可以光荣退休了。这还是每逢换届必有进步,算是脚踩风火轮了,要爬到更高的位置,就不能光靠个人的奋斗,还需要历史的行程,也就是贵人相助了。

这算的还是35岁的副县长,你让其他公务员怎么混?这就是公务员不肯安心在基层工作的政治原因。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一级政府与其所属部门、下设机构的层级差仍维持在一级,而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差距缩减为半级。

例如,省政府仍然是省级,省厅仍然是厅级,厅下设处室仍然是处级,但市政府调为副省级,相应的市局调为副厅级,市局下设处室调为副处级。以此类推。

这样能够调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数分配,改善下级政府的政治待遇,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基层公务员难以晋升的问题,也使上级政府非重要岗位回到应有的位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