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北京市通过和在京部属985、211高校签订了一个双陪计划,通过市属高校录取,学籍档案毕业证等等组织关系文件放在原学校,只是在985、211高校上两至三年课,毕业后拿到的仍然是原录取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北京市则按人头每人付出一定数量的金钱给被委托的高校。而因为与高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各类管理等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特殊化。因此上我们可以把这个行为看成北京市政府出钱,送2000个北京的高中生去了各个名校,来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体验生活夏令营。
北京和这些教育部属高校,在行政上虽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每年中央拨款的经费,绝大多数北京市教委也要拨款相应数额的地方配套,而在地方共建和横向课题上,更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导致了虽然北京市明面上对部属高校没有影响力,实际上却可以使各个高校政策偏向本地。这就是这次政策能够出台的底气
而这次政策出台的原因,则是为了彻彻底底的教育公平,当然是北京市内的教育公平(北京市教育局内心os:我一个市的教育局当然是把全市的教育搞得越公平越好了,全国的教育公平与我何干)
北京市高考人数六万,一本率25%,一本线上二十分左右的人算1w吧,这1w里分出2000人去搞双培计划,简直相当于各个985,211学校录取人数直接增加了一倍。看似这很无赖,但我认为,这是帝都高中竞争严重白热化的体现。去年昌平区600分以上的人数是151人,全通州区有264人,海淀区有4000人,而全北京有11000多个。更多的区县资料比较难找(估计是不好意思写),但大体上除了西城海淀,一个区能够占到三四百人就已经是烧高香了这点应该是没问题的。而能够在西城和海淀上学的人,只占北京市高考人数的五分之一而已。而对于更好的学校,则被高分段的海淀、西城的某几所顶级中学以及次一级的超级中学所垄断。对于在北京市就读的一般人来说,在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反而愈发贫穷。以至于城郊几个区一个清华北大都没有。最好的学校也就是北航之类的。
这显然是极度的,非常严重的不公平。然而这种不公平,是在完全不对等的教育投入下产生的,海淀西城的家长们天然就比顺义昌平的家长们有钱有闲有时间来完成孩子的教育。
http://bbs.xschu.com/thread-442553-1-1.html
在某几所顶级名校就读,你需要从小就开始不断地加码学习各类高深的知识,投入巨量的金钱买学区房、报课外班、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进入那看似自由发展的世界。
在不能改革高考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让无法拿出相应的巨量资源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好一些的教育,虽然是有实无名的教育,也比没有强。
至于全国的教育公平,那显然不管北京市教委什么事情。事实上各个省都对在各自省内的知名大学有补贴,而名校也通过扩大招生名额来回报省里的经费支出。让我们来列举一下几个著名985高校的招生状况,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489人,在北京招生28人。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内招生2130人,在北京招收18人。中山大学在广东招收3242人,在北京招收45人。这种悬殊的比例,能叫公平么?北京大学在北京招收183人,在浙江招收33人。之所以有这样悬殊的招生比例,与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这些高校是分不开的,然而北京市政府相对于各个地方政府,并没有减少对名校的支持,和中央配套的经费相比较,大约都在五五开之间。与大力支持不相对应的招生计划人数,自然让北京市有这个底气来跟各个高校谈判。况且这并不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计划。
总结来看,这个由北京市牵头的双培班,是北京市教委为了解决其在中等教育阶段各个区县发展严重不平衡而采取的权宜之策。能够提出这样的策略的底气在于北京市每年给各个高校大把撒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尚有可以商量的余地在。而本次的做法也没有破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没有增大竞争的难度。跟全国层面上的削减江苏高考名额让给四川这样显而易见的愚蠢行为相比,可谓是一石二鸟,皆大欢喜。
更进一步的,我们假设一个知乎上的中产典范,自小县城考到985来学cs,学成后在bat谋到一月薪2w的职位,996几年后攒够了首付钱,在昌平区买了套房,每平米三万块总价200w。户口由于码农工作优秀,单位给解决了。我想,这应该是知乎众严重最最最理想的生活了吧。他孩子所要面对的,就是整个昌平区最好的学生也只能考上和当年他老爹一样的985而已。请问,这样的阶级循环还能保得住么?现在北京市教委给你们指了条实惠的明路,让你们可以曲线救国去当年爹的学校里学习,你居然把教委痛骂了一顿?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啊。同志们,永远别觉得自己进了985就是赵家人。你所唾骂的,正是你孩子将来可能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