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肯尼亚朋友第一次带我去吉空巴(Gikomba,肯尼亚内罗毕二手衣物市场)时,他在一家商铺挑了一件浅蓝色的衬衫穿在身上对我说:“嘿,博洋,这是一件英国的二手衬衫,啊,它真棒!”

 

而我心里想的却是:“是的,它很棒,但是是二手的。”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上讲,任何商品都不仅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与文化属性。而服装更是在万千商品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群体社会面前的表达。

 

人类学家Terence Turner将人的身体比作“社会皮肤”,而只有穿上了衣服的“社会皮肤”才真正的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衣服不仅仅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而存在,其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文化符号”,它不仅錨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例如阶级,地位等,更表达出了个体对于社会的诉求,期望与态度。

 

因此可以说服装的存在建立起了作为人的个体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的双向联系。

 

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服装被赋予了更为广泛与深刻的内涵。尽管各个国家对于着装风格的标准各有不同,但是全世界似乎又共享着一套“现代”着装的大标准。对于某些地区的人来说,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几乎成为了衡量这一地区是否“现代”的标杆。

 

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跨国的国际服装品牌成为了全球时尚的设计者,生产者甚至是消费者。“快销时尚”成为了当今时尚产业的主流。快销品牌ZARA、H&M、UNIQLO等不仅迎合大众时尚的潮流,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大众时尚的方向。

 

“快”似乎成为了当今时尚产业的特点,以ZARA为例,其商品从设计、试做、生产到店面销售平均只花三周时间,某些产品甚至可以做到只用一周。

 

然而,在服装时尚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那些被“淘汰”下的产品又去了哪里?

 

众所周知,大众的快速消费是推动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然而那些被消费后,用尽了使用价值与时尚价值的产品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全世界所共享的“现代”着装的标准对于特定的国家与地区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国家与地区又是怎样反馈“统一”的“现代”标准?

 

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吉空巴(Gikomba)二手市场的田野调查,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

 

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笔者在来到肯尼亚之前,贫穷、疾病、苦难构成了我对非洲的总体印象。


然而行走在内罗毕的街道上,似乎不太会感受到普通肯尼亚人的贫穷。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在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不少人衣冠楚楚,风度翩翩。上班族们或是西装革履,衣着笔挺,亦或是搭配得体,品位时尚。即使是体力劳动者,在前往工作场所的路上,其穿着也是相当讲究,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他们的真正身份,你或许会觉得他们和国内年的轻人一样,时尚又充满活力。

 

不少肯尼亚妇女,手上都提着名牌包包,穿着光鲜亮丽的皮鞋,LV, Gucci等奢侈品牌甚至也不算少见。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1.9美元/天)。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就在其首都内罗毕,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非洲第二大的贫民窟——基贝拉贫民窟,超过一百万人拥挤在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艰难的生活。然而,相对于普通肯尼亚人的微薄收入来说,当地的服装价格及其高昂。在内罗毕的购物中心里,一件全新的男士衬衣动辄三、四十美金,远远超过大部分肯尼亚人所能够承受的价格水平。

 

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肯尼亚人究竟如何能够承担起自己在服装上的开销,并把自己打扮的如此“光鲜亮丽”、“时尚得体”?问题的答案就在内罗毕的东北部,吉空巴(Gikomba)二手市场。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1吉空巴(Gikomba)二手交易市场

 

吉空巴市场坐落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东北部,是肯尼亚最大的露天市场,也是全东非最大的二手商品的销售与集散地,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每年有大约十万吨的二手商品从世界各地出口到肯尼亚,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在吉空巴市场进行销售。在笔者对吉空巴市场进行的田野调查过程中,不少人向笔者透露,吉空巴市场每个月的货物吞吐量大概是500-600个集装箱,这几乎与每个月肯尼亚进口的二手产品总量相等。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现如今,Gikomba市场的影响力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肯尼亚境内,在肯尼亚的边境地区甚至形成了一条隐性的二手衣服走私链条。由于周边不少国家禁止进口国际二手产品,或是对二手产品的进口进行管制,不少商人在肯尼亚的边境地区走私二手商品到相邻国家,例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而其货物来源,大部分源自肯尼亚的Gikomba市场。笔者在埃塞俄比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当地政府禁止二手衣服的进口,不少当地人还是穿着来自欧美、亚洲的二手衣服,而其来源也正是肯尼亚。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2什么促成了吉空巴(Gikomba)二手市场?

 

吉空巴二手市场的形成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密不可分。

 

自1964年独立之后,同当时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以乔莫肯雅塔总统为首的肯尼亚政府强力地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期摆脱对于“第一世界”在经济上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为了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政策,保护国内的工业企业,肯尼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例如对外国商品征收保护性关税、实施进口配额和升值货币等。在此政策的影响下,肯尼亚本地工业避开了来自于外国公司和进口产品的竞争并飞速发展。

 

在肯尼亚首任总统乔莫肯雅塔任职的十四年里,肯尼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平均每年6.6%的速度飞速增长,其本土制造业的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率更是高达每年10%。然而就像其他施行出口替代工业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肯尼亚的国民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遭受重创,其国内经济发展停滞,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赤字,政府举步维艰,不得不向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金融支持。

 

然而作为条件,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肯尼亚实行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例如产业结构调整、削减政府开支、以及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自由贸易等。

 

尽管肯尼亚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地延阻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然而不得不在九十年代服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威势,开始在国内实际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肯尼亚Moi总统在1982年便声称结束进口替代政策,并施行新自由主义,然而真正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真正施行)。

 

在贸易保护时期,肯尼亚拥有东非最大的制衣工业与纺织业,同时也是东非最大的服装与纺织品的供应国与出口国。然而1994年之后,随着新自由主义改革展开,关税急速降低,不具竞争力的肯尼亚国内纺织业与制衣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急剧收缩。与此同时,大量国外二手服装开始涌入肯尼亚本地市场。而Gkomba二手市场则是在此大背景下的产物。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1992-2013年肯尼亚进二手服装进口额,数据来自UN Comtrade    Database。注:由于肯尼亚二手服装的走私泛滥,商人低报货值以规避关税以及统计方法的问题,该数据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

 

 

3吉空巴市场,肯尼亚的“第五大道”?

 

对于现在富裕起来的国人来说,二手衣服似乎意味着档次低、质量差甚至有害身体健康,穿二手衣服更是一件极为不体面的事情。然而对于肯尼亚当地人来说,穿二手衣服实在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百分之九十的肯尼亚人都会购买二手衣服,并且二手衣服的消费者并不仅仅局限于低收入阶层,即使是肯尼亚的中产阶级也会经常消费二手衣服或其他二手产品。

 

而肯尼亚二手衣服的质量与款式也远远高于国人对于二手衣服的刻板印象。不少商店出售的经过清理、熨烫过的二手服装,从外观上与国内大商场里销售的新衣服并无二致。在吉空巴出售的二手衣服中也并不缺乏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吉空巴市场称为肯尼亚的“第五大道”或者“摄政街”,其时尚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西方媒体将吉空巴市场戏称为“第五大道”或是“摄政街”,然而吉空巴市场的环境却与二者相距甚远。

 

吉空巴市场基本是建在一片棚户区里,每个商户的棚户都非常简陋,几根木头柱子支撑着一片塑料布或是一块复合板基本就构成了一个吉空巴市场的基本销售单元。市场内的交通也不甚便利,整个市场由十几条狭窄的土路串联起来,其宽度仅仅够一辆小货车穿行。土质的路面上不时可以看到早已被“千人踏、万人踩”过的二手商品,时不时的可以看到仅有半截袖子露出地面的衬衫,亦或是早已被压成扁平状的二手鞋子。

 

市场内除了主要“干道”,还穿插着数不清的崎岖小路。不少二手棚户小店隐藏在这些小路尽头,有时走过这些阴暗,蜿蜒的小路,却忽然发现眼前又出现了一大批二手摊贩,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领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吉空巴市场中正在处理二手鞋子的小贩

 

尽管吉空巴市场的环境不甚整洁,甚至给人有“凌乱不堪”、“人仰马翻”的感觉,但是其本质却是乱中有序,欣欣向荣。在还没有进入市场的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数不清的摊贩在沿街叫卖,来来往往的马塔图(matatu ,肯尼亚的小巴)为市场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顾客。由于市场的交通不甚便捷,其主要运输方式依然是人力搬运,在市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肩挺背扛着货物的搬运工,和为市场输送着“弹药”的人力车夫。

 

有当地人跟我说,“你可以在吉空巴找到所有你需要的东西”,此言一点不虚。作为一个来自于拥有全世界最大工业产值国家的学者,我也曾多次采访、考察过许多国内的专业市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然而第一次走进吉空巴,我还是被其商品的数量与繁多的种类所震惊。

 

尽管吉空巴以销售二手衣服、鞋子、包为主,但是其商品种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日常消费品。走进市场内部,更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摊贩们或是在地摊上铺摆着自己的商品,或是在自己的棚户里同顾客讨价还价。英语、斯瓦西里语的吆喝声、讨价声,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吉空巴虽然乱,却是乱中有序,从发展程度来说,吉空巴市场非常发达,具体表现为它拥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非常细化的劳动分工。

 

在吉空巴市场的内外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储藏仓库,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上大多数的二手商品都是由人力从这些仓库中搬运到市场。在市场内部,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银行代理网点。由于整个市场几乎没有电力供应,ATM机几乎不见踪影。然而这些由个体运营着的代理网点却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商户和顾客可以在这些网点存取现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可以从网点直接赊借现金用于周转,换言之,网点还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同时,市场中还隐藏着不少的裁缝店,如果顾客感觉衣服不合身,店主会让人直接拿到裁缝店进行修改,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在毗邻市场的一条街上,甚至还出售用于修补和扩建市场棚户所需要的复合板材和木材。不仅如此,市场内部还零星分布着不少露天小咖啡馆和小饭店,为市场的商户提供饮食服务。笔者甚至还在市场中看到了小型的酒吧和夜店。

 

除此之外,整个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都被细化,并有着明确的劳动分工。人力车夫和搬运工为市场提供运输服务。市场里的零售商虽然并不提供包装袋,但是街上随处可见贩卖包装袋的小贩。换言之,商店把包装服务“外包”给了这些小贩。

 

在市场里,“导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为商贩吸引顾客,同时还为顾客提供着全方位的个人服务。如果一位顾客对一个商铺里的服装不满意,他不需要亲自跑去其他商铺,导购会根据顾客的喜好为顾客从其他店铺中挑选衣服,并拿回十几件让顾客试穿。此外,导购的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吉空巴市场内部。如果某位顾客需要购买二手衣服,他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的导购。由于导购之前已经了解了该名顾客的身材、对衣服的偏好等信息,他会从市场上挑选十几件符合顾客要求的衣服,并拿到顾客的住所请顾客挑选。这样的服务简直比大型奢侈品店里的私人顾问还要贴心!

 

吉空巴市场早已跳出了单纯的二手市场的范畴,它还成为了整个肯尼亚关键的税收来源并创造了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根据笔者的采访,现在一个装有二手衣服的集装箱在蒙巴萨入关时要缴纳160万先令左右的关税(1.6万美金左右),而吉空巴市场每个月的货物吞吐量大约是600个集装箱。换言之,由于吉空巴市场的存在,肯尼亚政府每年可以获得上亿美金的关税收入。而肯尼亚政府2015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不到90亿美金。吉空巴市场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可见一斑。

 

此外,吉空巴市场和其相伴的二手商品产业带来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一位政府官员告诉我,大约有100万肯尼亚人依靠着二手产业过活,而他这一结论也被不少我采访过的当地居民和二手批发商所认同。

 

需要强调的是,肯尼亚的二手商品交易不仅仅局限于首都的吉空巴市场,几乎每个城市和村镇都有类似的二手交易市场的存在。但是其货物来源主要是吉空巴市场。

 

虽然吉空巴市场是以交易二手商品为主,而其最基本的交易单位却不是一件衣服、一双鞋或是一个手提包。在吉空巴市场中,米图巴(Mitumba)才是整个市场的原始交易单位,所有的二手商品交易都是由其开始。

 

4米图巴(Mitumba)与二手产品交易

 

在斯瓦西里语中,米图巴(Mitumba)原指货物的塑料包装,然而在现在的语境下,米图巴更是直接转变为了二手商品的代名词。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人力车上的米图巴包裹

 

在吉空巴市场,米图巴是指被打包好的装有二手商品的包裹。一般来讲,一个米图巴重45公斤,里面可以装有200~300件二手衣服或是100多双二手鞋。围绕着米图巴,肯尼亚的整个二手商品交易可以被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为批发环节,其特征表现为直接对米图巴进行买卖。

 

在内罗毕仓储仓库最为集中的蒙巴萨路上,有众多囤放着进口二手商品的仓库,这些仓库的所有者大多数为从事国际二手贸易的批发商。吉空巴市场的商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批发商的仓库里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并够买数量不等的米图巴包裹。其中一部分商人兼具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双重角色。他们往往一次性购买上百包米图巴并将其运往自己在吉空巴市场附近的仓库,再将其货物直接卖给市场中的零售商。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某个内罗毕的二手服装储藏仓库

 

对于国际批发商来说,他们是零售商,对于本地小零售商来说,他们是批发商。而在市场中数量最多的是本地小零售商。他们或是以个人,或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着二手产品生意。由于二手商品的特殊性,其无法被工厂“直接”生产出来,而是从其他国家“收集”而来,每个集装箱的二手产品其数量与质量都是不确定的。以市场上价格最高的二手衬衫为例,一个集装箱可以容纳600包左右的二手包裹,而其中二手衬衣可能只有四五包。鉴于此,不少从事二手衬衫买卖的零售商往往会在不同的批发商与仓库之间来回奔波,这挑一包,那挑一包,然后拿回吉空巴市场进行贩卖。

 

因此,二手米图巴包裹的交易具有极强的随机性、机动性与不确定性。

 

二手商品交易的第二个环节为开包零售环节,此环节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吉空巴二手市场。吉空巴市场的商户们从批发商那里买入米图巴后,会将米图巴包裹拆开,并将其中的二手产品进行简单处理后在市场进行贩卖,而这一过程被称为“开包”。

 

由于大部分米图巴包裹是由半透明的塑料袋包裹起来,并且其中的产品被紧密的挤压在一起,零售商户们在打开包裹前无从知晓里面商品的好坏。如果米图巴包裹里的商品成色、质量较好,商户往往能获得高额的利润,相反,商户往往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还要赔钱。因此二手包裹“开包”这一过程与国人在缅甸“赌石”的情景颇为相似。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正在“开包”的二手摊贩

 

然而米图巴市场的零售商们对于“开包”的风险并不是束手无策。他们往往通过选择整体信誉较好,货物质量较好的供应商,或是在多个批发商处进货来分散风险。

 

在“开包”后,零售商户的销售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为“粗放式”经营,即对包裹内的商品不经过挑选,直接在吉空巴市场摆摊贩卖。另一种则是“精细化”作业,即对开包后的商品精挑细选,选出质量、成色较好,符合当地人审美偏好的商品在自己的棚户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销售。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在开包后的地毯上挑选鞋子的肯尼亚妇女

 

以二手衣服为例,肯尼亚的二手产品具有着从中心向边缘发散的特征。被吉空巴的零售商们挑剩下的衣服,往往会重新打包,转手卖给在郊区做二手生意的商贩。如果这部分商贩的二手衣服还有剩余,剩下的衣服同样会被重新打包再转手卖给农村地区的商人,并在农村地区进行销售。

 

在这一过程中,二手衣服离城市衷心越来越远,而其品质也随之降低。最终,肯尼亚的农村地区消费者质量最差,款式最老的二手服装。

 

如果把第二个环节称为一级零售,第三个环节则可以被称为二级零售。在内罗毕市区的商场里亦或是公路旁,有着大量的二手商铺,其货源基本全部来自于吉空巴市场。这些商铺的所有者每天早晨来到吉空巴市场进货。同“精细化”作业的吉空巴零售商一样,他们同样对二手商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最好的产品带回自己的商铺销售。

 

这些人所挑出的质量上乘的二手商品被称为“卡梅拉(Camera)”,这也是大部分内罗毕市民所主要消费的二手商品。在这一环节,商铺店主的利润往往不菲。从笔者的田野调查来看,一件卡梅拉级别的二手衬衫在吉空巴市场的售价为3~4美元,而当城里的店主拿回自家商铺后,会以吉空巴市场的两到三倍的价格进行贩卖。不少店主的个人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收入数倍甚至数十倍。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内罗毕市区的某个二手服装店

 

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店主名叫凯文(Kevin),他在内罗毕市中心的商场里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面,由于他自己非常了解肯尼亚年轻人的穿着品位,他的商店在当地年轻人的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每天来他这里购买二手衣服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他本人在郊区有一座二层楼高的小别墅,他自己也早已娶妻,并育有三个孩子。可以说二手服装生意让他成为了肯尼亚当地的“人生赢家”。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人生赢家凯文

 

5非洲二手市场火热之谜底

 

吉空巴二手市场的形成并不是非洲的一个特例,相反,在许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类似的二手市场出现。

 

以中国为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大量的外国二手服装出现在珠三角地区。那时作为改革开放标志之一的“倒爷”中,有很多人来珠三角“倒”的货物正是来自日韩的二手衣服。在九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可能有不少都穿过这些来自国外的二手衣服。即使现在,在二手产品的进口已经被我国政府所禁止的背景下,依然有许多所谓的“洋垃圾”通过灰色渠道,在我国售卖。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深圳关口查获的所谓”外贸尾单“旧衣物

 

因此,二手商品的国际贸易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晚近的事物,相反,它一直通过某些“非正规”的渠道,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而像吉空巴这样跨国二手服装市场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受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影响。只有在全球形成相对“统一”的着装标准、时尚概念,只有当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接受了一致的“现代”时尚理念和着装标准,跨国二手服装贸易才会有其可能性。

 

对于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来说,把西方的二手服装卖到中国是毫无市场的,因为那时的中国人从观念上并不认同西方的着装理念。而对于作为前大英帝国殖民地的肯尼亚,由于其殖民历史,当地或许从更早的时候便接受了由西方所主导的所谓的“现代”的观念。其喜爱的服装款式,搭配风格,无不与“英伦风”极为接近。对于肯尼亚人来讲,虽然殖民时期的历史是一种苦难,但是穿上来自海外的“现代”服装,似乎又是作为一个来自贫穷、欠发达地区的他们接触“现代”的一种极为便宜的渠道。

 

肯尼亚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在现代与落后,富有与贫穷,殖民与反殖民之间不断徘徊的矛盾的国家。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在内罗毕市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不输欧美的现代商场、高级酒店、写字楼、餐厅等现代化建筑;而就在同一座城市却又坐落着非洲第二大的贫民窟。肯尼亚的精英们说着流利的英语,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在怎样的场景下都能侃侃而谈,高谈阔论;而就在离内罗毕中心商业区走路不到三十分钟的吉空巴市场,许多在那里谋生的人却连最基本的英语都不会说。虽然整个国家因为新自由主义而丧失了自己大部分的工业能力,但是肯尼亚精英们同样希望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外国投资能够重塑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

 

即使在这样一个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百分之四十的就业人口处于失业状态的国家,所有人似乎都在做着一个关于“现代”的梦。

 

即使贫穷,肯尼亚人也想要大屏的智能手机,也想要液晶电视,也想要时髦、体面的“现代”流行服饰。当他们把来自外国的二手Tommy Hilfiger、Gap、H&M披在身上时,当他们把二手的Nike、Adidas、Clarks、Burberry穿在脚上时,似乎他们就离他们所梦想着的“现代”更近了一步。

 

我的肯尼亚朋友第一次带我去吉空巴市场时,他在一家商铺挑了一件浅蓝色的衬衫穿在身上对我说:“嘿,博洋,这是一件英国的二手衬衫,啊,它真棒!”而我心里想的却是:“是的,它很棒,但是是二手的。”

探秘非洲二手贸易市场:二手衣穿出的“现代性”假象-少年中国评论

 

 

吉空巴市场的存在似乎是为普通肯尼亚人提供了一个体验“二手现代性”的场所。那些被发达国家或是所谓“现代”世界所消耗完使用价值与时尚价值的产品,在吉空巴被重新赋予了“现代”的意义。而对于购买二手产品的肯尼亚人来说,这似乎是他们接近“现代”与“世界潮流”的一条便捷通道。吉空巴市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脏乱差,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与“现代世界”的连接点与过渡站。

 

于是乎,现代性以一种非正规的方式重新塑造并影响着肯尼亚,而肯尼亚则沉浸在“现代性”的梦中,不断接受着来自“现代世界”的“施舍”与“馈赠”。这样一种模式似乎恰恰反映出非洲大陆在如今世界体系下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