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特色”的真是图样图森破。

以下是从政治稳定角度来分析的。

首先应该知道(现在搞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一开口也是“首先应该知道”),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执政体制崩溃几乎都是从首都开始的。“农村包围城市”在各国造反运动中基本上属于例外,而“首都决胜论”,至少是“一线城市决胜论”才是缓则的圣经。

这些中心城市,一方面是国际观瞻所在,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政权的正统性。如果一线城市,特别是首都还在手中,那么即使是发生地方性的叛乱,仍然可以从容的调兵遣将予以镇压。而保留有首都的政权,仍然会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就像叙利亚的巴沙尔,丢失了半壁江山,但只要还守住大马士革,就仍然是代表叙利亚的唯一合法政府,就仍然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给予的军事援助,和反贼把内战打下去。

相反,一旦丢失了首都,那么天下几乎传檄而定。因为夺取了首都的新政权大可以和地方实力派搞统战,让这些土豪们官照当,兵照带,人家没有理由为了旧政权卖命。就像埃及的穆巴拉克,只要丢了开罗,整个民族民主党一夜之间崩溃,军队一夜之间倒戈,根本没有翻身的余地。除非像1956年匈牙利的卡达尔那样,有老大哥的坚决支持,才反推了布达佩斯,但这仍然只是个例,即使是后来的老大哥自身,在丢失莫斯科之后,俄罗斯虽大也已无路可退了。

因此,所谓的保稳定,归根结底就是保首都稳定,至多再保几个中心城市的稳定。这是政权稳定的根本。中国的政局稳定,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例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编发的这篇党史文章就反应了这种正确的认识:

1960年夏,邓小平来到四川传达中央文件,就在省委办公大楼前,紧紧握着李井泉的手,百感交集地讲:“井泉啊,不要送了,粮食还得调,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国际影响就大了,目前,只有我们四川作出牺牲了。”

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代价无奈 大爱无疆 (2)--中国共产党新闻

春夏之交的动乱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如果丢失了北京这样的首都和中心城市,那么依靠农村很难再次包围城市。正因为如此,千方百计改善中心城市的群众生活是维护政局稳定的根本所在。而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实也在带来人财物向中心城市的集聚,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政治优势。一个1000万人的北京市尚且关乎党和政府的生死存亡,那么一个2000万人的北京市是不是就显得更加生死攸关了?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把资源往北京市集中呢?

当然,这种资源集中政策是不是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呢?是有的。从世界各国政治发展史,特别是政治动荡的成因看,首都这样的中心城市,可以集中各种资源,唯有一种资源是万万集中不得的。那就是高等教育资源。因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校固然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高校在另一方面永远是动乱的祸源,特别是文科院所,在各个国家的政权更迭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思想和组织核心作用。

因此,对于维护政权稳定而言,将北京市的高等院校迁出市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文革期间,首都55所高校,外迁15所,撤销14所,合并2所,一共解决掉31所后,世界是不是清静多了?反过来讲,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办在距离中央政府只有10公里的四环边上,这在政治上是有多自信啊。

==================================================

顺便提一提缓则的圣经。刚好手头有一本《造反指南》,哦不对,是《列宁选集》,里面总结了五条马克思主义造反攻略:

(1)任何时候都不要玩弄起义,在开始起义时就要切实懂得,必须干到底。
(2)必须在决定的地点,在决定的关头,集中很大的优势力量,否则,更有准备、更有组织的敌人就会把起义者消灭。
(3)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坚决采取进攻。防御是武装起义的死路。
(4)必须在敌军还分散的时候,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
(5)每天(如果以一个城市来说,可以说每小时)都必须取得胜利,即使是不大的胜利,无论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势”。

然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列宁又提出:

如果把这点应用于俄国,应用于1917年10月,那就是说:一定要既从外面,又从内部,既从工人区,又从芬兰、雷瓦尔、喀琅施塔得等各方面,同时地、尽可能出其不意地、迅速地对彼得格勒进攻,要使用全部舰队来进攻,要使集中的力量大大超过那拥有15000―20000(也许更多些)人的我国“资产阶级近卫军”(士官生)以及我国“旺代军队”(一部分哥萨克)等等。
要把我们的三支主要力量――海军、工人和陆军部队配合起来,一定要占领并不惜任何代价守住:(1)电话局,(2)电报局,(3)火车站,(4)特别是桥梁。
要挑选最坚决的分子(我们的“突击队员”、青年工人和优秀水兵)组成一些小分队去占领一切最重要的据点,并参加各处一切重要的军事行动,例如:
包围彼得格勒,使之与外界隔绝,用海军、工人和陆军部队的联合进攻把它占领,――这是需要有艺术和三倍的勇敢才能完成的任务。
要把最优秀的工人编成配备枪枝炸弹的队伍去进攻和包围敌人的“中枢机关”(士官生学校、电报局、电话局等等),口号是:宁可全体牺牲,决不放过一个敌人。
我们希望,一旦决定行动,每个领导者都能够很好地运用丹东和马克思的伟大遗训。 俄国革命和全世界革命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
这就叫做“首都决胜论”。而且是如何优雅的占领首都。

这种书不仅不封杀,反而组织学习讨论,还专门开马列课组织大学生学习,这就叫做理论自信。

(以上来自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知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