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73994/answer/76919992
来源:知乎
首先,是水准较高的医院。
35岁以下年轻医生
首先,插播一期《看日剧,学医改》栏目。截图来自《Doctor-X大门未知子》,米仓凉子姐姐的大长腿好棒好棒哒!
《看日剧,学医改》看完,我们把目光转回天朝。在天朝,大医院的住院医师基本上就是研究生。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就业单位向县级医疗机构普及,我国的基层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不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学术精神、科研思路训练等等对临床循证的帮助,而是临床型研究生要在医院的临床一线当两年学徒工,跟着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学到了一定的临床思维,处理问题的思路自然比早年一毕业就分到县医院跟着县医院环境中养成的老医生学习的前辈们强。然而,现在的大学不稀罕临床学徒工,稀罕SCI论文和实验室奴工……于是大批院校改招科研型研究生。科研型研究生不进临床只宰老鼠,于是一些大学附属医院也面临了日剧中的人才断档问题。这就造成大学附属医院负责值班、写病历、贴化验单、进行病情说明、拉钩子之类基础工作的那批医生(35岁以下)非常的辛苦。
有多辛苦?受到研究生招生改革影响的科室,夜班,两三个病区共用一个值班医生。如果是神内、风湿、血液、肿瘤内科还好说,心血管内科这样的科室,夜班平均每半小时有一次突发状况需要处理。一个病人需要抢救,值班医生上。两个病人需要抢救,住院总上。三个病人需要抢救,二值上。
二值一时赶不来,联系行政值班室,给病人家属医院法律顾问的联系电话让他明早联系……值班领导解释:“不是我们不爱你,抢救也得有个先来后到啊!”边说着边想:王大律师上星期跟院长打麻将的时候说他刚得了一套抵债的别墅,这下有钱装修了……“什么?病人是王大律师的舅舅?我说肝癌晚期胃底大出血的病人怎么会出现在心内科,原来是托关系进来的……什么?关系户也不能谅解肯定抢救不过来的病人去世前没有医生护士管?Orz……”
年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和本院转科医生,从早8点值到第二天14点的30小时长班一星期值三个,值完在家睡一觉,第二天继续上常白班,值班的科室还未必是自己学的专业,并且包括高干病房和儿科这样的高危地段。没错,高干病房也是两个病区一名值班医生,比儿科那边一人负责三层楼强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担心被医闹捅死和担心过劳死同样重要。
没有被研究生改革闪到腰的医院,情况就好一些。现在的高水准医院,一半的医生是研究生和进修医生。这些人已经成了支撑医院转动的重要力量。为什么不多招人?公立医院和旧国企一样,人财物三权是让渡给上级主管单位的,自己无权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调整人财物投入。
35岁到45岁少壮派医生
医院的中坚就是这批人。主任做不动的手术他们要做,主任带不过来的研究生他们要带。一边要当好医生、学好临床本领等着上层次,一边还要刷各类成就等着升级:博后,博士鸡精,孜然鸡精,海外经历,SCI,中华级,学术组织职务,跟论文和课题经费可持续发展存在必然联系的教职……还得把结婚生子的任务完成了。工作上不能松懈,还得想办法搞钱完成人生重要阶段的基本任务,还得时刻准备着半夜机叫……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几乎成了过劳死的主力。
45岁以上的医生
“45岁以前,你的人生会面临许多磨难……”“那么45岁我就能时来运转了?”“不,你那时候就习惯了”——一则关于算命的笑话。
这个时候,反正已经习惯没有双休日了,周末照常早起去医院查房,查完回家睡午觉补眠,已经能让人心里美得笑出声来。反正已经习惯半夜机叫了,终末期病人前半夜出现了气喘、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等,应召在床前站站,不插手抢救,只是跟家属谈谈病情,半小时、一小时就回家,后半夜病人即便去世,家属觉得大医生都出面了,各方面都尽力了,没什么遗憾了,这类临终关怀式的公共关系服务直接关系到大医生减少医闹的切身利益,自然没什么怨言。这时候,房子车子基本上有了,孩子的学习要么不用操心了要么操心也晚了,只是回顾青春……一些现在已经不缺钱的人选择换个老婆重来一局。
二、中小医院
这个层次的医院,劳逸程度比较悬殊。有的因为是区域内唯一的靠谱医院或是严重缺编,劳动强度和大医院差不多。有的被大医院前去会诊的医生评价为“一个科室就主任一人上班带脑子”。
三、社区
要么闲死,要么忙造假啊不造档案忙死,当然个别社区医疗机构是忙着看病的。社区的好处是没急诊,没夜班,难搞的可以建议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