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前卒
数据说话。
乡间常听说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这种村庄名字,那么有多少村落是以少数姓氏为主导的呢?我正好看到了一篇论文:《村落姓氏与权力──威海资料偶得》——王铭铭
这里统计了山东威海以大姓为主的村落比例:
只有9%的村落是各姓氏杂居。这是威海的个别情况吗?作者又对比了台湾的数据:
可见两地数据惊人的一致,即一姓村和主姓村占绝对多数是传统农村的普遍状态和最终稳定态。这固然有家族繁衍的原因,但也说明从多代人的时间尺度来看,小姓氏农户要么绝户,要么被迫迁徙。即农户之间的竞争非常野蛮残酷,能留在村里的农户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缓和竞争压力的大姓氏农户;那些小姓氏的农户承受的竞争压力比大姓氏的大,还没有足够的同族人来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所以迅速地在大多数村庄里“消失”了。这种快速淘汰是通过远超现代人想象的死亡率来实现的:
所以,不要以为“吃人的旧社会”是开玩笑。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围龙屋,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残酷性堪比战争的土客冲突。
与这些所谓“淳朴的田园生活”相比,人民公社时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村最文明、非正常死亡率最低、暴力行动最少的年代,即便考虑到62年前后的灾荒,这依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54759/answer/80292868
来源:知乎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