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用户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这是个几年前的老问题,忽然有心情来解答一下。既然是“当年的下岗潮”,那么用如今的眼光理解起来是不难的。
国企的问题其实不能一概而论,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分散的小生产向全国范围内的大生产转变。中国式的计划经济,自从60年代后就与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分道扬镳了。中式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大量分散性的小生产,像上面一些朋友提到的鞍钢、洛拖这样的庞然大物,多数是一五计划时期照搬苏联模式留下的底子。由于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战备的需要,在中苏分裂后,中国的产业布局就转向分散,在各个地域形成自给自足的小经济体系。
举个例子,热水瓶这样的耐用小物件,当年几乎任何一个地级市都布局了暖瓶厂。然而,这种东西在那个年代是耐用到极点的:家里有一只1990年的暖瓶,用到现在还在用,内胆坏了去小杂货店买一个换上还能用。就这样的东西,整个市场才多少规模?现在去淘宝上看看,光浙江义乌一个县生产的暖瓶就占了全国大半份额,而且还是在市场扩大了许多倍的情况下。
其他一些生活消费品的情况也是基本如此,随着全国交通运输和分销渠道的完善,产业整合是必然的。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什么经营不善的问题:某个具体的小工厂可能因为经营问题竞争不过同行,但整体上看,绝大多数这种小厂是一定要倒的。这种倒闭产生了下岗工人的第一个来源,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
2,改革开放后工业区位优势变化带来的产业分布调整。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布局有两个特征:一是由于列强的封锁,只能依靠自力更生,从而工业企业多数情况下要依靠本国资源组织生产,于是在工业布局上普遍靠近资源产地。例如依托辽宁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起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二是出于备战需要,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三线建设,布局了一系列大型工业企业。
到了改革开放后,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关于东北的问题,在这里已经说过了 为什么东北经济衰落了?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总结起来,根本的一条就是,东北地处整个中国大陆的交通末梢,如果在东北发展工业,那么产品要生产出来销往全国,就存在原材料从关内输入,产品向关内输出这一进一出两笔物流成本,在区位上就处于劣势了。这是东北经济在近几十年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而三线建设时发展的工业企业,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战备,故意挑交通不便之地,在改革开放后自然就要逐渐向交通便利地区再转移。以上产生了下岗工人的第二个来源,这是区域性的集中存在的。
3,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存在着社保不良企业对社保完善企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在计划体制下,社保的特点是大量的以非货币化的实物形式通过开办非生产性福利机构直接供给,即著名的“企业办社会”。直观的感受,可以参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大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这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全能组织,员工与单位之间,除了经济上的直接联系外,单位还下设政府机构(街道办、派出所)、医疗和教育机构(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等)、娱乐和体育等机构(各色体育场所、电影院等),这些非生产性机构除提供福利外,还大量解决员工家属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单位还分房子。
这种体制的问题在于,社会保险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承担,这样在市场竞争中就存在不公平性。企业的竞争力除技术、管理等因素外,更多的取决于员工年龄结构、退休职工比例等客观指标,最终都取决于企业存续的时间长短。凡是开办时间较长的,例如在50年代开办的老国企,有着近40年历史,第一批职工就连最年轻的都差不多退休了,在许多单位,退休与在职职工人数接近1:1。在这个包袱下,即使把所有非生产性机构全部剥离,交给地方政府(假设地方政府愿意接收),那么退休职工养老金问题仍然是企业绝对解决不了的。而当时在东南沿海已经兴起了大批私营和外资企业,由于开办时间较短,还不存在退休问题。如果不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老牌国企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之相竞争的。这种社保困境带来的大量国企关停并转,是下岗工人的第三个来源,主要也是区域性的存在。
====================================================================
以上三点,是下岗工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知道注意到没有,这三个原因和所有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国企已经不存在以上三个结构性制约,相反,生产规模、技术积累等优势仍然存在,自然就越来越强势了。
回过头来接着说下岗的问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下岗问题是一定会发生的,这是由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但发生如此惨烈的大规模下岗,中央政府是难辞其咎的。实际上,从当时的城镇就业总人数看,即使在下岗潮惨烈的世纪之交,1998-2001年,在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净减少近1400万的情况下,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仍然上升了2000多万。当然,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不过多少能够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多的新增就业岗位用于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
中央政府救援不力,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以上三点原因,中央政府当时是毫无认识的,尤其没有认识到在老工业基地可能出现,并最终果然出现的大规模集中下岗。在1998年5月朱镕基组织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如此概括大规模下岗发生的原因: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闭幕
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增多,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需求,加上项目资本金普遍不足,企业用人过多,致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职工被迫下岗或欠发工资。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水平很低,不能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社会问题趋于突出。我国经济成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必须加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亏损多、困难大的,大都是用人过多的企业和行业,正是调整的对象。在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是难以避免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用人相对减少已是一种必然趋势,职工下岗和再就业工作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
从这次会议看,总结的下岗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投资过热带来生产过剩和用人过多。2,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3,技术进步带来用工减少。但是,这几条原因,现在回过头看,根本没有指出国有企业下岗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三点既解释不了为什么下岗集中于国企,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2,中央政府将救灾责任甩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而后两者根本没有能力应对区域性集中爆发的下岗潮。再看上面提到的那次再就业工作会议结束后,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行业)要坚持认真负责、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加强调控的指导思想,围绕落实上述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目标和要求,使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职工下岗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把握好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节奏,加强宏观调控。要规范职工下岗程序,建立职工下岗申报备案制度。企业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对本企业的职工负责到底。企业拟定职工下岗方案,应同时提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措施,在充分听取职代会意见后组织实施。为保障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夫妻在同一企业的,不要安排双方同时下岗;不在同一企业的,如果一方已下岗,另一方所在企业不要安排其下岗。要尽量避免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烈军属、残疾人下岗。要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合理调控进城务工的规模。
这些措施是建立在各地区、各部门还能够“尽力而为”,国有企业还能够“负责到底”的基础之上。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北方的老工业基地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有企业,都根本已经没有能力支撑了。本问题其他答案中比较直观的感受,几乎全部来自北方的老工业基地。而在老工业基地,往往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工厂,当支柱产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政府和企业都自身难保,哪里有什么能力去管下岗工人?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热门的“反腐小说”,一个必备的桥段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面对下岗工人聚集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只能硬着头皮和工人对话,却给不了工人任何实在话:因为政府确实也拿不出钱。而在中央层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婆婆”存在的煤炭、冶金、机械等9个工业部在再就业工作会议前两个月的全国人大上被全部撤销,根本没有人再去为本部门在中央层面协调。
3,中央政府研判的再就业的主要方向完全错误,根本与下岗潮集中爆发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是在那份文件中,将再就业方向定位为第三产业。
要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家庭和社区居民服务业等,作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方向。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3年内可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要把发展中小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作为促进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各国有商业银行应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要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对下岗职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家庭手工业或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城建等部门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开业一年内减免工商管理等行政性收费;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的,金融机构应给予贷款。要鼓励企业主动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分流本企业富余人员和安置下岗职工的,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具体政策措施,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研究制定。
上面已经说过,在老工业基地,下岗潮爆发的时候几乎半个城市的灯光全都灭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把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家庭和社区居民服务业作为下岗再就业主要方向,根本就是“何不食肉糜”。只要稍微想一想,大半个城市的居民都没有工作,你让他们去开商店、开饭店、搞旅游、做钟点工,那么我就问一句:整个城市里谁有钱去买东西、下馆子、游山玩水、请人打扫家务?即使有少数贪官污吏伙同国企高管通过瓜分国有资产发了财,但也只是少数人,能解决什么问题?
那届中央政府一直谈的是“转变观念”,一直觉得下岗工人不肯去开饭店是因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作怪,而不是因为大半个城市下岗根本没人下得起馆子了。以下是当年朱镕基总理与政协委员座谈情况:
到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发言中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对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个问题上所作的安排表示满意。委员们认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帮助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变被动受安置为努力自谋职业、自行创业;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关心下岗职工,采取措施拓宽就业领域,要鼓励发展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利用社会力量协助政府部门提供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等,鼓励非国有经济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以上就是为什么爆发下岗潮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至于与下岗分流同时进行的以“管理层收购”为主要方式的大规模私有化,其中发生了触目惊心的腐败。少数人暴富与多数人穷困,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这其中固然有贪官污吏与投机分子的个人奋斗,更多的还是历史的行程。私有化中的腐败只是利用了国企改制的时机大规模实施,但腐败本身并不是导致下岗潮的主要原因,完全是另一个话题了。
================================================
有人说,为什么下岗工人在没有国家帮助的情况下不能外出打工,却坐等要靠。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要觉得打工低端,越是低端的工作越是需要关系网络,农民工进城务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老乡一个带一个。例如去工地上搬砖,很多工程队就是工头带老乡组建的。当然,更低端的一些行业可能来者不拒,但这种行业也是有门槛的,至少不会随随便便要一个四五十岁的陌生人。
2,下岗工人与原国有企业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政府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各地区、各行业的处理办法五花八门,而且经常出现朝令夕改,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单位的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干净。工人留在当地是在等解决政策,根本不像现在这样,辞职走人,社保直接转走,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3,最关键的还在于,工人已经穷得找不起工作了。举个例子,从哈尔滨到广州,单程路费,买最便宜的硬座,也要近300元,找到工作,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才能把工资寄回来,而家里的老婆孩子当月就要吃饭,怎么走得开?以下是直观的统计数据,反映出什么叫做“穷得找不起工作”。一个黑龙江下岗工人,每年平均生活费只有495元,连去广州的往返车费都买不起,还找什么工作?
统计表中,平均生活费统计的是年平均生活费,是年,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