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一书由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所著,内容贯穿了美联储从1914年成立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简短的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伯南克以其擅长的通俗、直接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以及他自己的金融理念。本书中文版由巴曙松教授、陈剑博士等翻译,于2014年4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下文系该书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中央银行的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低通胀。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工具是货币政策。在正常年份里,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有价证券等——来调节利率,从而创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央行的第二大任务是维持金融稳定。各大中央银行集中精力确保金融系统运转正常,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防止出现金融危机或金融恐慌,即便无法阻止,也尽力减轻其带来的影响。最后贷款人这一概念,是指在发生金融恐慌时,中央银行应遵循“白芝浩规则”,即央行应当在惩罚性利率的基础上,允许自由放贷给有优质抵押品的金融机构,同时,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来防止或减少恐慌及随之而来的对金融系统和经济的损害。

但是,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节点,那时经济大萧条已经结束,失业率大幅下降,人们纷纷投身到制造弹药和保家卫国的队伍中去。关于战争,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是他们如何获得经费。通常情况下,战争经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款。二战期间,美国通过发行大量国债来为战争埋单。美联储和财政部合作,利用其管理利率的职能,使利率保持在低位,从而帮助美国政府以较低的成本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筹资。所以,这就是美联储在战争期间所扮演的角色。

战争结束后,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为如何偿还这些高昂的国债利息忧心忡忡。因此,即使战争已经结束,美联储仍面临着维持低利率的巨大压力,但如果一国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就可能会造成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直至1951年,经过长期复杂的谈判,美国财政部终于同意让美联储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利率,实现经济稳定。双方于1951年签署了《美联储-财政部协议》,这一协议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被允许独立运行。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央行独立运行会比由政府主导产生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个独立的央行可以不去理会短期的政治压力,例如为了选举而被迫刺激经济,这样,独立的央行就可以采取一些立足长远的举措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独立运行是世界各主要央行的典型特征,这意味着他们所做的决定不受短期政治压力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联储主要关心的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因为当时经济保持增长,货币政策调控相对简单。美国经济在二战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担心可能会有新一轮经济萧条,但这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各方面都出现大幅增长。美联储试图遵循所谓“逆风向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当经济快速(或过快)增长时,美联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试图抑制经济过热;而当经济增长缓慢,美联储则要降低利率并采用扩张性的刺激手段以避免经济衰退。1951年至1970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试图通过这种“逆风向”政策来控制通胀和保持稳定增长。再加上朝鲜战争和经济的数次滑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十年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更加动荡。然而,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经济运行不再军事化而回归到民用化,这十年也基本算得上是硕果累累的十年了。

然而,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在美联储坚持其政策立场一段时间后,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的激增。为什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货币政策会宽松到让通货膨胀成为问题呢?比较专业的解释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变得过于乐观,认为经济过热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指出,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制衡关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可以使得通货膨胀率略高于正常,就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就业增加和失业减少。著名的货币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曾预言这种政策将引起麻烦。他认为,提高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降低失业率,但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会起到暂时的效果。事实证明,弗里德曼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持过低的失业率,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没有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不会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引用米尔顿·弗里德曼另一个著名论述:“通货膨胀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不过,一些因素加剧了问题的恶化,也使得美联储抵御通胀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石油的价格几乎翻了两番,导致汽油价格急剧飙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的财政政策总体过于宽松。越南战争和其他政府计划增加了政府支出和赤字,使经济雪上加霜。

另一个问题是工资-物价管制政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约5%时,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引入了工资-物价管制政策,发布一系列的法律,禁止企业提高他们的产品价格。管制工资和价格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系存在短缺以及各种其他问题。除此之外,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这项政策就像通过破坏温控器来调节一个过热的炉子。事实上,最根本的问题是需求总量太大推高了价格,简单地通过一项法律来禁止涨价并没有解决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和过度需求的根本问题。所以,工资-物价管制政策使得通货膨胀率被人为压低了好几年,这使得美联储更难发现问题。而因为这一政策已经导致了太多的经济相关问题,当工资-物价管制政策在一片混乱中彻底崩溃时,就像一个弹簧突然被释放,通货膨胀率飙升。可见,通货膨胀高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二战和大萧条结束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有点过于自信了。他们使用长期惩罚利率来微调美联储和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希望这些政策能或多或少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而不必担心经济波动。这显然是过于乐观、过于自信了,就像我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到的那样,政策制定者通过努力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标——失业率降低,却使通胀大幅提高。

在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颇负盛誉的是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主席,他是一个在经济政策领域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1979年10月,沃尔克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也就是美联储的决策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意在打破长期由货币政策主宰市场的措施。主要内容是允许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缩经济,从而降低通货膨胀压力。在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的几年之后,通货膨胀急剧下滑。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有力地说明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政策的效果之一就是对于消费者和企业来说,利率大幅提高了。较高的利率可以有效地降低通胀率,但同时也导致了非常严重的萧条。1982年将近11%的失业率比最近一次经济萧条的情况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和通货膨胀波动都很大。沃尔克在1987年离任,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继任下一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在他大部分的任期中保持了美国整体的经济稳定。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滞胀或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经济稳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个时期被称为大缓和。在1986年至2007年之间GDP波动很小,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态势。通货膨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1986年后,波动变小了。所以非常明显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更趋向稳定,这就是所谓的大缓和。

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中期经济变得更加稳定?人们对这个问题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货币政策从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沃尔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努力,虽然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大量的短期阵痛,但至少带来了一个回报,就是经济更加稳定,包括稳定的低通胀率、更加稳定的货币政策和对企业主和房产商赋予更多的信任——这对于建立更广泛的稳定性而言更是意义重大。从另一个角度讲,长时间低而稳定的通胀率会使经济更加稳定,利于保持健康的增长率和生产率以及经济活动。所以低通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胀率降低的现象遍布全球。许多国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通货膨胀问题,但世界各地,甚至发展中国家都大幅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这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增长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缓和时期并不是完全由货币政策引起的,其中也有其他因素。其中之一是经济结构的转型。比如,企业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效的管理自己的库存。所谓的即时库存管理是指企业只在生产需要时补充库存,而不是让手头的库存大量堆积。手头没有大量的库存堆积,就减少了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如果市场需求放缓了,而企业还有很多库存,那么就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停止生产,直至把库存消耗完。大缓和的另一方面是当时美国没有爆发任何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的金融危机。人们从大缓和时期获得的不仅是经济的稳定,金融体系似乎也变得更稳定了。因此,金融稳定政策在这一时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本文节选自《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该书中文版已于2014年4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