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龙煤的问题说到底是不是体制的问题? -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18916/answer/91620720

 

作者: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我不是煤炭工作者,说的不一定对,欢迎了解内情的人继续补充。

龙煤的问题,是历史问题。而历史问题,当然也是体制问题,但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体制问题。

矿业毕竟不同于制造业。挖完了,就是挖完了。黑龙江有四大煤城,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早在张作霖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至今已经有100年历史。挖了100年的煤矿,可想而知,资源实际上已经枯竭的差不多了。除了鸡西外,其他三大煤城,全部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由于开采年限太长,井面已经深至700-1200米(参见潘毅,龙煤集团双鸭山矿业工人状况调查),开采成本可想而知。据报道,龙煤集团目前吨煤开采成本是451元,其中,人力成本215元。而神华吨煤开采成本不到200元。换言之,即使龙煤集团一分人力成本不付,吨煤成本仍然在236元,高于神华的总成本。而神华,目前也朝不保夕,处在盈亏平衡的临界点上。换言之,开采成本200元以下,不能保证盈利,开采的非人力成本就高达236元了,还妄想通过减员增效去扭亏为盈,这简直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要荒唐。接下来是不是要说,只要搞了改革,地下自然能长出新的煤炭来?你的改革真是比金坷垃还好使。

账算到这个地步,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光靠黑龙江省和龙煤集团内部挖潜,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靠减员增效,至多只能降低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就算压到底,也没有竞争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没错啊,但改革改不出自然资源。一个资源枯竭的矿区,你再怎么改革,也是没什么卵用。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资源明明已经枯竭了,地底下没有多少煤了,这种没有开采价值的矿山为什么还不放弃?

这就牵扯到历史问题,也就是真正的体制问题。在朱镕基同志出任总理以前,我国尚有计划经济残余,表现在煤炭领域,就是存在着一个煤炭工业部。大型国有煤矿,是由煤炭工业部垂直管理,称为矿务局。在黑龙江,就有四大矿务局,也就是上面说过的四大煤城。这个煤炭工业部,掌握着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开采,同时,也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从理论上说,甲矿山挖完了,自然会开个乙矿山,把人员设备转移过去,继续开采。

但是,随着煤炭工业部的解散,跨省区的资源和人员调配渠道,就被打断了。煤炭工业领域的优质资源,被中央保留,成了后来的央企,例如神华、中煤,他们掌握着开采成本较低的优质煤矿,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过多的退休人员。而黑龙江省的枯竭矿井,被下放到地方,直到2004年,被黑龙江省重组为省属的龙煤集团。

这种改革,被解读为“抓大放小”,其实背后是“留有余而甩不足”。开采成本低、人员构成合理的企业被中央保留,而开采成本高、退休人员比例大的企业下放地方。结果,本来全国煤炭工业一盘棋,相互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现在反而变成了竞争关系。下放企业根本不可能同央企展开竞争:下放的时候就是精心挑选,优质的怎么可能放下去呢?

包袱被甩给地方,但地方是背不起这样的包袱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大煤城,其实是“一矿一城”。整个城市,完全依托煤矿开采而形成。地方政府,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矿务局的后勤部门,或者说是物业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不下去,居然想让后勤部门想办法救火,这个脑洞,相当于诺基亚手机卖不出去,让保洁阿姨想想怎么转型。这些问题,在90年代末集中爆发过,在2002年-2012年的煤炭黄金十年由于高企的煤价被掩盖,现在终于重新爆发出来。

90年代末,为解决下岗问题,中央政府提出,把第三产业作为再就业主要方向。但是,在“一矿一城”地区,当下岗问题集中出现时,第三产业是毫无需求的。矿工倒是想去跪下来擦皮鞋啊,但是整个城市下岗,谁还有皮鞋能拿给你擦?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每年的生活费只有495元,而27万多采掘业下岗工人每年的生活费只有382元。这些人,主要就分布在上述四大城市。1998年并不是很遥远的过去,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每年只有382元收入,却要养家糊口,过的是什么生活?

但是,现在第二轮“下岗潮”后,政府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现在提出的口号,叫做“创业创市场”。这种口号,如果是北京的京煤集团提出来,是有可操作性的。毕竟,守着一线城市,有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但黑龙江提这种口号,成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地最大的问题,是煤炭产区过于闭塞、偏远。人们从小在封闭的计划经济系统内生活,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很可能还不如长三角的一个农民,而矿区管理层、政府官员更不可能懂什么创业。比如说,鹤岗市,搞了个“百位创业指导专家”,从初衷看,是为了指导根本不懂创业的矿工去“创业闯市场”。但这个专家团不得了,数了数,100人中,政府官员34人,当地两所学校,黑工院和黑技院的教员,共60人,企业家6人。换言之,100人的导师团,竟然有94人是本身既不创业,也不懂创业的铁饭碗人员,这样的导师,有没有作用且不说,能带出什么学生?
专家介绍_鸡西全民创业网

从目前的状况看,“创业中心”,不过就是变相下岗。工人签协议,转入“创业中心”,每月领1000元出头的工资,仅此而已。20年前,我们管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现在,我们管下岗不叫下岗,叫“创业”。当地媒体在号召:“富余人员进中心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是牺牲小我、维护大局精神境界的一次大考。但其中也蕴含着“走出一步天地宽”的新机遇,实现再生的新希望。心态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七台河矿区新闻网

但是,你怪不得当地的地方政府。前面说过了,地方政府就是给矿务局打下手的保洁阿姨,你指望他们去拯救矿工,那是找错了人。即使是省政府,也无能为力。黑龙江省,省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去年是937.1亿元,收入只有259.1亿元。而龙煤一年的工资,至少要100亿。这么重的锅,省政府哪里背的动?

所以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龙煤的锅,是中央下放的,要解决问题,只能通过中央政府。正所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需要中央向当地提供资金,解决眼前困难,更需要千方百计从当地向外转移疏散人口。那么多人,留在四大煤城,是去挖矿的,矿都没了,自然人也要弄走。本省消化不了那么多人,自然只能设法弄到外省。

然而,目前,总的思路,还是就地解决。一方面,设法改造独立工矿区,也就是,将一些本应该放弃的小城镇,重新整修一番,让一些本来想走而且应该走的人,不走了。另一方面,设法搞“替代产业”。但依靠煤炭城市自身力量搞非煤产业,同样看不到前途。比如说,七台河,煤炭枯竭了,搞的替代产业居然是煤化工,也不想想煤挖完了,拿什么东西去做煤化工。结果煤炭市场不景气,一样亏损。

更重要的是,给予东北地区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这些做法,其实是用行政手段,不顾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强行扭曲资源配置。有人在说,东北问题的关键是民营经济比例太低,国有经济比重太大。这其实就是陨石为什么总是掉在陨石坑里。东北的民营经济比例低,根本原因是,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讲,已经不适合发展绝大多数第二产业了,利字当头的民营企业自然不会去往这个坑里跳,只有历史遗留的国企仍然存在,只有兼顾政治的国有企业会往这个地区继续投资。但是,依靠政策不是长远之计。即使暂时能让东北产生一点微小的竞争力,当这些优惠政策被取消或推广到全国,依靠政策优势勉强生存的企业,马上又会变成新的“僵尸企业”,老的问题没解决,又制造出新的问题。

所以说,即使要给优惠政策,也不应该给东北地区,而应该给东北人。应该鼓励东北人到内地工作,鼓励内地企业雇佣东北人。政府既然准备给税收优惠了,与其给东北的一些不再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不如给到当地城市居民头上。给工人发1000块钱生活费,同时为他们留守创造条件,把人留在当地,就是包袱。但如果给雇佣黑龙江煤矿工人的企业发补贴,或者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人家出去在同等条件下会被优先雇佣,自己能养活自己。